发布时间:2024-04-22 00:15:47 | 来源:金年会手机网页版登录 作者:jinnianhui金年会官网 | 阅读量:43
近日,《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》已经省政府同意,聚力打造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,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,为加快建设航空航天强国作出山东贡献。
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是推动全省产业向高端迈进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为服务制造强国、航空航天强国建设,加快推动全省航空航天产业跨越发展,根据《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○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》《山东省“十四五”制造强省建设规划》及未来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要求,制定本规划。规划期至2030年,远期展望至2035年。
(一)规划思路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落实习总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,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贯彻落实制造强国、航空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战略,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,以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、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,以领军型企业、标志性工程为牵引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增强发展新动能,聚力打造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,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,为加快建设航空航天强国作出山东贡献。
——坚持创新引领,前瞻布局。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统筹推进战略科技力量、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攻关。坚持超前谋划、引领示范,培育壮大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,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创新策源地。
——坚持市场主导,政府引导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企业聚集。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作用,完善公平竞争机制,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动力活力。
——坚持突出特色,协同高效。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差异化布局、特色化发展通用航空、商业航天、维修制造、关键材料研发等产业。聚焦优势领域,推动率先突破,加强协作互补发展,提升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整体效能。
——坚持项目牵引,场景赋能。突出重大标志性、引领性项目支撑作用,强化技术、资本、数据等要素保障,培育壮大领军型企业和标志性产业链。丰富拓展应用场景,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,推动与先进制造、智慧城市、交通物流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。
(二)重点方向。围绕全省优势突出、特色鲜明、潜力巨大的领域,聚焦运载火箭、卫星制造与应用、通用航空和无人机、航空航天关联制造四大产业方向,搭建科技创新平台,攻关关键核心技术,完善基础设施配套,加速产品应用示范,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
(三)发展目标。到2030年,全省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,形成更高水平的研发、制造、服务、应用体系。
1.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。集聚培育一批科研院所、新型研发机构、实验室,新建5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、技术创新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。
2.高端制造能力明显增强。建成东方航天港、卫星星座、国际枢纽机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,力争全省航空航天重点企业达到300家,打造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区,形成5个以上优势突出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、雁阵形集群。
3.应用服务能力明显增强。海上常态化、高频化、航班化发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,形成较为完备的卫星组装制造和火箭制造、发射能力。空天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,布局建成通用机场50个左右,航空运营服务网、低空监视服务网初步建成,通用航空、无人机、卫星数据等新场景应用更加丰富。
到2035年,全面融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,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、空天信息等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,跻身航空航天制造强省之列,为推进航空航天强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。
坚持全省“一盘棋”,加快航空航天高端产业、优质资源向重点领域、重点区域集聚,打造济南空天信息、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、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,辐射带动各市特色园区协同发展,形成“三核引领、多点支撑、开放合作”的发展格局。
1.济南空天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。立足空天信息领域“通信、导航、遥感”全面布局先发优势,集聚中科院济南科创城、山东大学、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名校大院和龙头企业,聚焦信息应用、火箭卫星研制和航空配套等领域,建设国家级空天信息创新高地、应用示范区和航空航天智造产业基地。
2.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产业核心集聚区。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、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,聚焦航空整机制造、卫星互联网、空天信息系统、空天动力装备等领域,建设国家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策源地、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产业基地。
3.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。提升东方航天港发射保障能力,发挥卫星关键部件、航空航天材料、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优势,聚焦海上发射、星箭研发制造、航天高端配套、卫星数据中心及应用等领域,建设国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、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。
(二)多点支撑。突出各市产业特色优势,加快民用综合机场体系和数字新基础设施建设,强化协作配套、联动发展。支持东营市聚焦航空服务链、空天高端制造链、空天信息应用链,打造国家大飞机战略承载地。支持滨州市建设航空物流中心,打造全国航空制造和培训基地。支持潍坊市打造全球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基地,济宁市打造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,威海市打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。支持淄博市打造无人机产业融合示范区,日照市打造“通航+”新业态先行区。支持枣庄市、德州市打造航空航天关键材料生产基地。支持有条件的市加快发展航空航天先进制造、新材料、应用服务等产业,建设航空航天专业化园区、特色小镇,打造重要承载空间和联动发展区。
(三)开放合作。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,积极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拓展多形式国际合作。加强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、黄河流域航空航天先进省市交流合作,深化与国内外航空航天企业战略合作。畅通产业创新资源对接渠道,加速汇聚人才、资本、技术、数据等高端要素,持续提升国家战略服务保障能力,拓展延伸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空间。
1.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。强化航空航天领域实验室、科研院所、高校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,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。积极创建国家空天信息技术创新中心,重点开展智能卫星柔性制造、空天先进探测材料与载荷等研究和应用。加快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。建强省微纳卫星、海上航天装备、航空轮胎技术创新中心,聚力突破微纳卫星制造、大型商用客机配套、海上发射公共系统等领域。高水平建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13所、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、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、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、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等院所,打造航空航天重点研发机构群。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。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、产业创新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。
2.加快高端人才集聚。推进与省外航空航天领域高水平高校院所共建人才载体平台,积极招引航空航天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。强化人才工程牵引作用,积极支持航空航天领域引育集聚急需紧缺人才,建立顶尖人才“直通车”机制,实行“一人一案”引才方案,为符合条件的航空航天产业高层次人才发放“山东惠才卡”。依托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建强微电子、空间科学与物理学、海洋与大气等优势学科,支持高校增设航空航天工程、飞行器制造设计、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紧需专业。高标准建设空天信息大学,聚力培养空天信息网络、空天信息材料与器件、对地观测、卫星导航与物联网等领域高层次人才。支持山东航空学院完善飞行培训、机电培训、乘务员培训、航空展览体验中心等功能,打造区域性航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。鼓励高校积极与企业、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学院、实习实训基地、人才培训机构等,打造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。支持山航培训中心建设华东飞行培训中心,支持东营中国商飞试飞基地开展试飞员、试飞工程师、测试维修工程师等人才培养。
3.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。支持科研院所、优势企业主动参与国家嫦娥工程、火星探测、子午工程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,牵头承担航空航天领域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。推广“揭榜挂帅”“制”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,加大航空航天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。实施“北斗星动能”科技示范工程,构建精准、可信、高效的北斗和遥感集成技术体系。高水平建设崂山实验室,推动航天优势技术与海洋科技融合创新。鼓励企业参与民航安全、卫星互联网技术标准制定。支持济钢集团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13所、东方蓝天钛金、山东长征火箭等头部企业发起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。开展5G地空通信技术试验,建立地面与飞机间通信链路,提升5G网络覆盖空间维度。
4.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布局。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重大科学问题,加快建设、预研、谋划、储备航空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为航空发动机、先进材料、载人航天、深空探测等领域关键技术提供试验、研究、验证综合平台,打造国际领先的航空航天试验装置群。
整机制造。提升青岛空客H135直升机总装制造、济南中航AG50轻型运动类飞机制造、滨奥飞机DA40整机生产、钻石飞机DA50整机和零配件制造、CH2000教练机制造能力。积极引进通用航空国际主流机型,拓展整机总装、核心零部件制造及配套产业,打造全国重要的通用航空及直升机制造基地。
无人机制造。鼓励各市发展植保、物流、消防等行业级无人机总装制造,打造济南、青岛、淄博、滨州等一批无人机产业集聚区。拓展长航时无人机、无人直升机等领域,延伸无人机导航控制系统、动力系统、高宽带链路系统、电池、任务载荷设备、应用处理软件等配套产业链。支持聊城、菏泽等市布局无人机特色产业。
航空零部件。支持济南市做精做强雷达罩、天线罩、航空特种合金等优势制造产业。支持烟台市建设通航综合制造基地、紧固及结构件智造基地。推动潍坊、淄博、济宁、德州、东营、枣庄等市加快突破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密锻造、直升机螺旋桨叶片三维立体编织、发动机跨尺度精密制造与装配、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、高性能航空线缆等技术,建设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。成立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东营促进中心,支持优势企业进入中国商飞供应链体系。
飞行模拟及地面设备。支持青岛市加快国产大飞机等机型飞行模拟训练设备研发制造,打造航空训练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及航空培训中心。支持滨州市研发通用航空训练、飞行体验模拟器。推动威海市发展飞机牵引设备、飞机辅助动力设备、飞机各类作业平台等地面保障装备产业,打造国际领先的空港装备制造基地。
运载火箭及地面设备制造。依托烟台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、航天高端配套、海工装备制造能力,强化新型火箭、海上发射支持系统研发。建设济南液体火箭发动机、动力系统测试平台及制造基地,推动深蓝航天液体可回收式火箭实现突破。支持青岛、潍坊在液体火箭低温贮箱、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研发生产领域加快突破。
卫星组网制造。抢抓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机遇,加速推动卫星星座、通信载荷、地面应用系统等全产业链开发。一体化创新布局“通—导—遥”“空—天—地—海—网”,推进齐鲁卫星星座、AIRSAT卫星星座等星座组网。建设济钢防务卫星总装基地、青岛卫星通信产业基地、泰安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。建设国家级微重力时间、水平、载荷等技术实验平台,发展卫星互联网用核心器件。
航天零部件。支持济南市打造空间行波管、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等核心产品生产制造链。支持烟台市强化微电子、陶瓷基板、激光成型等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研制能。